京东方为什么投资合肥(京东方为什么在合肥建生产线)

我们要虚心学习合肥坚定不移对产业链的打造、对双创人才团队的支持,更要学习合肥戒骄戒躁、赶超先进的信心决心,始终紧盯“双招双引”一号工程不放松,推行“1%工作法”,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全力以赴抓产业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学习合肥、追赶合肥”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本报派出采访团赴合肥开展“学合肥 追合肥 奋勇争先开新局”主题宣传活动,采访挖掘合肥利用国有资本股权投资撬动培育新兴产业、支持“双创”人才团队建设等经验做法,从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和优化营商环境等领域管窥合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学习合肥 追赶合肥 奋勇争先开新局(上)

  “链”上之城的产业启示

  记者 赵云涛 王世宁 谢芸 张永胜 邓健 文 郑远 摄

学合肥 追合肥,芜湖何处发力?产业启示、科创密码

  “学习合肥、追赶合肥”,不仅是一座城市姿态的摆正,更是眼光的聚焦。

  5月27日,天鹅湖畔,虹销雨霁。合肥市政府正门前耸立的“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城市名片,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扑面而来、涌动不息的朝气与活力。同样是由工业立市叩开发展之门,今天合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8大战新产业集聚态势不可阻挡,其产业链招商的思路举措更被国内其他城市置于显微镜下研究,由此成为记者一行探访解密合肥“跃升密码”的第一把钥匙。

  “比翼连枝”与“聚沙成塔”

  合肥的产业故事,由“一粒沙子”娓娓道来。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沙子,用2000度的高温熔炉烧熔,就能融化提纯形成液态的玻璃,最终被送上液晶面板生产线;它们还可以做成硅晶棒,从1毛钱一斤变身到几克上百元的芯片。由此带出未来材料重要的两大技术领域——新型显示与存储芯片,前者是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基础,代表企业是京东方;后者是半导体市场最主要的细分领域,代表企业是长鑫存储。一“芯”一“屏”、比翼连枝,“芯屏汽合”“集终生智”聚沙成塔,这正是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生动缩影。

  合肥新站高新区是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也是近年来合肥产业腾飞之地,而这一切都发轫于“砸锅卖铁”引进京东方的故事。2008年,京东方举步维艰时,合肥市承诺拿出一年财政收入的80%来投资,敲定合肥京东方6代线项目。如今,京东方已成为拥有2万多名员工、年产值400多亿元的全球液晶面板巨头。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全产业链累计投资项目超过120个,面板产线规模位列全球第一梯队,正在向“世界显示之都”迈进。

  由“缺芯少屏”到“有屏无芯”起步后,接力棒传到了长鑫存储手中。2016年,合肥产投与北京兆易创新公司联手启动安徽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总投资1500亿元的长鑫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动态存储芯片基地,2019年第一个DRAM存储芯片实现量产,填补国内空白。其间合肥不仅投入500亿元,还为数百亿的投资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融资担保。

  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力下,“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成为“当家产业”。

  据合肥市经信局综合规划处副处长季丰介绍,“十三五”期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贡献率由41.4%提高到95.6%。战新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分别由2015年末的31.0%、16.9%,提升到2020年的51.6%、28.1%。

  “无中生有”与“节外生枝”

  相传芜湖市区的神山是干将莫邪铸剑之地,两人身赴铜水、血凝剑气,方才铸就名剑。这象征着芜湖人在创业中从不缺乏孤注一掷的决心与勇气。合肥“砸锅卖铁”投资京东方的故事,对芜湖人来说也并不陌生。

  上世纪90年代,芜湖将规模较大、资产优良的白马山水泥厂出售给宁国水泥厂,这笔置换资金启动了奇瑞汽车项目,并换来海螺集团同年在芜湖成立,一举造就了汽车和零部件、材料两大支柱产业,更以奇瑞为母体孕育出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现代农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无中生有”到“节外生枝”,相似的产业逻辑在合肥的发展实践中也得到了印证。合肥是世界最大的家电生产制造基地,在向“微笑曲线”高处攀爬时撞上“缺芯少屏”的天花板,由此而下定决心,打造了芯片和新型显示产业。家电“四大件”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赋予合肥“豪赌”京东方的底气——6代线项目的产能能够直接就地消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京东方项目也是合肥家电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是产业链招商的“初代成果”。

  以今日合肥的经济“家底”,投资产业早已无须“砸锅卖铁”,但重大项目依然是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今年1-4月,合肥新签约重点项目433个,其中重点产业链项目248个,协议投资占比71.5%;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电动汽车“五朵金花”项目85个,占比24%。这启示我们,必须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粗放理念,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重大转变,聚焦主攻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双招双引”。

  2008年,中央“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调研指出,芜湖探索出中西部发挥后发优势的成功道路,关键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好这一“传家宝”,以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引外资为重点,结合江北新区、自贸片区建设发展要求,加大头部企业、独角兽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的招商培育力度,实现项目数量、体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正如合肥新站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副局长、新创公司总经理范宏所言,产业链的打造不是点对点的一条直线,而是要织起一张“链”上有“链”、生生不息的产业之网。“产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招商引资也将会遭遇瓶颈,因为行业上的国际龙头、核心技术很难引得来,这时候就要靠自己培育、靠政府投入,瞄准好项目、引进好团队,这既考验干部产业把脉的战略眼光,更考验政府全程管控、容错纠错的体制机制。”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回顾合肥产业发展的历程,用股权投资带动杠杆效益的布局,是合肥迈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关键助力,这正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的最佳案例。

  合肥国有资本在股权投资的过程中,依托产投、建投、兴泰三大平台,通过与中信、招商等头部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产业基金,累计组成了将近1000亿的产业基金群,加上直接投资等多种途径,在互相竞争中触达了海量企业,通过资本加持、土地、人才、贴息、税收等多链协同组合拳,引入和培育了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

  合肥市投促局二级调研员梁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着重提到用好基金招商、打造“基金丛林”的重要性,“基金招商既可以带来项目信息,又可以帮助政府作出专业判断,还能解决大项目、新业态融资问题。”截至去年9月底,合肥建投累计产业投资840亿元,退出项目净收益接近300亿元;合肥产投净资产已达258亿元;兴泰资本则形成总规模逾400亿元的基金集群。

  而除了资本“招”来的产业龙头,合肥还有科大讯飞、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等一批“长”于本土的科技独角兽公司。这些企业用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赋能,有望激发和释放出几何级数的市场效应。

  范宏向记者介绍,合肥推动战新产业集聚发展,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首先是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健全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现阶段的重点任务是推动上下游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等领域的全方位协同,让本地产业整体参与市场竞争,降低产业风险和成本,最终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

  谈到对芜湖产业的印象,范宏用三个“好”来形容:有一个好的基础,四大支柱产业“底盘”稳,新兴产业谋划科学、布局完善,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等领域已经崭露头角;有一批好企业,敢于在市场上充分竞争,敢于带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营造了好的产业氛围;有一批好的企业家,充分尊重市场,极富创新精神,人才优势有效发挥。“只要找准自己所处的阶段以及相配套的打法,芜湖产业大有可为。”

  这一论断在芜湖眼下的产业思路中也得到了体现——全市招商顾问聘任仪式暨产业链招商培训会开班式强调,要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服务链、供应链和生态链“多链协同”发展,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四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以关键技术、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为核心的新优势,加快打造规模大、结构优、创新强、质量高的战新产业集群。

  记者手记

  在芜湖上下一心、主动对标,学习合肥、追赶合肥之际,在合肥踌躇满志、步履铿锵,实现GDP一万个“小目标”之际,我们来到省城,从媒体视角近距离观察我们的老邻居和老大哥,从产业、创新和营商环境等领域管窥合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来到合肥采访之前,我们很容易被“最强风投”“赌城”这样的称号一叶障目,而只有在与合肥各部门干部座谈之时,行走在企业的生产线上,我们才深切地感受到:万亿GDP不是敲锣打鼓、豪掷千金“赌”出来的,而是紧锣密鼓、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我们来到之时,合肥尚未全域降至低风险地区,但整座城市丝毫见不到慌乱,执行严格而又礼貌周到的防疫措施,处处体现着整座城市的信心与底气,恰如迈入万亿GDP之后,他们对更高质量发展的期待与笃定。

  行走在合肥,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项目载体、生产一线,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个新晋的“万亿GDP”俱乐部成员应有的心胸气度、眼界格局和忧患意识。载体单位的干部不断聚焦产业链的高处和深处,殚精竭虑地研究和谋划产业;政务服务相关部门常年把目光对准长三角城市,对营商环境的各项指标和数据知己知彼、如数家珍;企业负责人深谋远虑,对行业对手保持着高度的敬畏和赶超的决心……

  他们对“最强风投”“赌城”这样的称号大多置之一笑,认为合肥发展的迅猛势头更多得益于对经济规律的高度尊重、对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准确把握。

  谈及芜湖如何学习合肥、追赶合肥,我们得到的回应大多是:合肥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足,很多地方还要向芜湖学习。这并非单纯的谦虚与恭维,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芜湖发展的路径和成果做过深入研究,对芜湖的一些工作亮点,诸如战新产业的发展成果和“畅聊早餐会”等营商品牌知之甚稔。在低调谦虚的同时,他们更把自己的雄心和壮志体现在对沪苏浙领头羊城市的全面对标上。这是一种城市发展心态的成熟和从容,也是“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城市精神的激越与萌动。

  信心比黄金更加重要。我们要虚心学习合肥坚定不移对产业链的打造、对双创人才团队的支持,更要学习合肥戒骄戒躁、赶超先进的信心决心,始终紧盯“双招双引”一号工程不放松,推行“1%工作法”,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全力以赴抓产业、抓招商、抓项目,以高质量投资引领高质量发展,勇当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的开路先锋。

  图为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外景。

  学习合肥 追赶合肥 奋勇争先开新局(中)

  科创高地的“成长密码”

  芜湖日报记者 王世宁 赵云涛 谢芸 邓健 张永胜 文 郑远 摄

学合肥 追合肥,芜湖何处发力?产业启示、科创密码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前途命运。

  从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大科学装置,到全球最高水平的柔性屏生产线,再到领跑智能语音产业的“中国声谷”,合肥这座高含金量的“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呈现出独特的科技能级和产业视野。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这座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坚持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实现3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入围全球科研城市20强,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跨越之路,合肥如何开辟?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征途中,芜湖何处发力?

  科创合肥的“成长密码”,值得深度审视。

  战略得当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从停建地铁留下京东方,到压下重注投资长鑫,再到主动迎接无路可退的蔚来汽车……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合肥拥抱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

  “机会需要创造,创新才有机会。我们一直重点关注科技含量高、市场有需求、国家有需要的新兴产业。”合肥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说,尽管对每一分钱,政府都是算了又算、锱铢必较,但花在科技创新上的钱,合肥从未犹豫过。因此,在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前,政府会充分研究相关行业,与企业团队、合作模式充分交流,并邀请权威机构评估论证,在深入研判基础上科学、民主决策。

  可能有人会问,论资源禀赋,合肥没有过人之处。这些年为何能吸引众多科技企业落户?

  合肥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一是引进有成长潜力的企业,通过嫁接资源,赋能企业发展。二是将本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策支持,孵化科技企业。京东方、蔚来汽车属于前者,科大讯飞、科大国盾则属后者。

  北有“中国屏”,西有“中国芯”,中有“中国声”,南有“中国车”……在合肥走走看看,很容易感受到这里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活力奔涌、创新企业“铺天盖地”。

  作为“人工智能国家队成员”的科大讯飞,始终坚持每年拿出营收的20%搞研发。“十三五”期间,企业战绩斐然:在人工智能核心赛事上夺得40余个世界冠军;讯飞翻译机占据行业市场份额70%以上。科大讯飞还不遗余力助力合肥建设 “城市大脑”,搭建起 “一屏管全城”的精细治理新场景。

  在京东方合肥全球首条10.5代线工厂,四大生产环节有三大环节实现全自动化,75英寸大尺寸超高清液晶显示屏在这里惊艳问世。企业缔造了年专利申请数量、首发产品覆盖率全球业内第一,液晶显示器件总出货量、六大主要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等一系列 “神话”。

  科技型企业已成为推动合肥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在合肥市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交易、专利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等创新指标中,企业占比达七成以上。2020年,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328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5.6%,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1.6%。

  “枝繁叶茂,系于根深。要想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必须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合肥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周健表示。

  供给充足 加速成果转化应用

  维信诺生产的曲面屏、对折屏、环绕屏等广泛应用于穿戴、移动终端、车载等领域。去年12月,维信诺合肥工厂第六代全柔AMOLED生产线正式点亮,一跃成为全球AMOLED的最高水平线。在它的周围,一个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更在加速崛起。

  “产业要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必须强。我们积累了9200多项专利,主导并参与了4项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构建了完整可持续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确立了以量产为导向、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再到量产的发展模式。”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德强表示。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从集成电路到新型显示,从人工智能到量子技术,近年来,合肥走的每一步都瞄准产业化进行技术革新,边创新边产业化,形成点上突破、快速成链、生态成群的良性发展过程。

  “强化源头供给,搭建转化桥梁,提升承接能力,是合肥推动科创与产业同频共振,加快转化生产力的几条关键路径。”合肥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负责人高致远说。

  据介绍,瞄准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前沿领域,合肥初步构建“1+4+11+N”创新平台体系,每年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组建产业技术联盟26家。同时,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合肥还以企业为主体,成立2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提升企业承接成果转化能力。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全生命周期创新链。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经过近七年发展,已入驻企业1024家,实现产值1060亿元。

  在合肥,持续提升科技成果供给速度和质量的发展要义,映射到诸多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上。科大讯飞就提出的“顶天立地”发展战略——“顶天”指核心技术研发要国际领先,“立地”指研究成果必须大规模产业化,推动应用造福普通百姓生活。

  “基础研究是创新源泉,产业发展是创新追求。所以,基础研究是‘最先一公里’,成果转化应用是‘最后一公里’,这两个一公里正是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牵住了它,谁就掌握了长远发展主动权。”合肥市发改委和科技局相关人士说。

  视野放大 发挥优势多点发力

  科创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城市赖之以盛。

  自2018年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芜湖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走出了一条“以研发平台赋能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孵化研发平台”的新路子。然而,芜湖高水平科研机构不多、高端创新资源供给不足、创新扶持机制不完善等制约发展的瓶颈也日益凸显。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在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新征途中,在学习合肥、追赶合肥的新语境下,芜湖以科创破题高质量发展,该向何处发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合肥在市两会提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并发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方案》提出,提升成果高质量供给水平,强化产业企业承接能力,推进成果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载体建设,构建高质量科技服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创新人才引进集聚等。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科技创新一定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要有大视野。”合肥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认为,对合肥和芜湖而言,找准城市比较优势,在区域协同发展大格局中制定“成长计划”尤为关键。一方面,芜湖民营经济发达,万人发明专利数领跑全省长达十年,如何以社会资本撬动科创要素集聚,如何以高价值发明专利赋能企业发展,是值得探索的课题。另一方面,芜湖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如何持续推进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流合作、建设发展“科创飞地”,提升区域技术创新策源能力也显得意义非凡。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今日之芜湖,以科技创新实现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的使命任务艰巨。今年我市科技工作聚焦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壮大研发创新主力军、打造创新成果孵化区、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营造开放包容创生态等方面,明确了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化科技项目攻关、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高新企业倍增计划、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创新政策供给等20多条具体任务。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奋进“十四五”,芜湖已经提出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满足发展需求的时代之问,必然会树立追求卓越的信心、攻坚克难的决心,持续热切地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图为记者参观了解维信诺最新柔性屏产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京东方为什么投资合肥(京东方为什么在合肥建生产线)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