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率公式(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单选题))

第一节 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即表现在货币形态上,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当做货币的货币和当做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两个公式的区别:流通形式上不同,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告终。资本流通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在资本流通中,商品起着流通媒介的作用。但两个公式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内容上。

在W-G-W中,商品所有者是为买而卖,所以要卖出商品是为了能买到需要的另一种商品,这种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是使用价值。

在G-W-G中,是为了卖而买,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货币,也就是交换价值本身,任何货币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代表一定量的价值,但一个货币额同另一个货币额有量的差别,G-W-G的过程中,货币会增多,会发生价值的增殖,因此G-W-G,应该写成G-W-G',G'=G+△G,△G这个增殖额叫做剩余价值。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货币,因而便决定了这个运动是无止境的,货币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能成为资本,也只有在不断运动中,它才能不断增殖自己的价值,若运动停止了就会丧失增殖的能力,丧失资本特性,从而变成单纯货币。

资本家:人格化的资本,之所以成为资本家是因为它能自觉地经常地维持资本的运动。

G-W-G'是资本的一般公式,从形式上看,资本的一般公式和商品交换的原则相矛盾,因为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交换结果只能使价值形式发生变化,而不能引起价值量增减,那么资本家取得的剩余价值来自哪里?

流通或商品交换是不会创造价值的,在流通领域之外,不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接触,商品生产者不可能使价值增殖。

价值增殖职能发生在G-W这一阶段,资本家所购买的商品上,且是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人体力和精神力的总合。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自由的人,同时这种出卖还必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一次一次的出卖

2)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其他谋生之道。

劳动力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商品价值如何决定:

1)维持工人生存,要有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工人为养活子女所需的那一部分生活资料

3)包括劳动者在训练和学习上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一大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二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后就离开了流通过程,进入了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同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一样,也有三要素: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但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劳动者为资本家进行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

2)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使用劳动力、消费它。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是强制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是为了生产一种具有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他之所以需要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因为这种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假设雇佣纺纱工人一天,需要支付劳动力价值为5元,这5元价值,纺纱功能用6小时劳动就能创造出来,工人6小时纺纱耗费10斤棉花,价值10元,还消耗1个纱锭价值2元,工人经过6小时工作,10斤棉花变成10个棉纱。工人用其具体、有用的劳动把棉花、纱锭的价值保存下来,并转移到棉纱上去。

因此,10斤棉花上保存的价值为10+2=12元。

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上支付的价值,无法被转移到棉纱上,因为已被工人消费了,当然工人又为资本家重新生产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因此,10个棉纱的价值为12+5元=17元。

资本家不会让工人只干6小时,而是会把工作时间延长,假定工人工作12小时,这时工人消耗20斤棉花,2个纱锭,总价值为24元,但资本家购买一天劳动力所支付的价值仍然是5元,因此资本家在20斤棉纱上生产花费为29元,但工人在12小时内创造的新价值已经是10元了,20斤棉纱包含34元价值。34-29=5元,这5元便是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就能榨取到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的劳动时间也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三节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商品、货币、生产资料等,它们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被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是资本。从本质上说,资本也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资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品上,给这个物品一种独特的社会性质。

1、不变资本: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这部分资本价值知识转换自己存在的物品形态,而不发生任何量的变化。

PS:只有那些曾耗费过人类劳动的生产资料才能将自己价值转移到新产品

2、可变资本: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劳动力价值的等价,还包括剩余价值。

既然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确定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相比。

假定:资本500=410(不变)+90(可变),生产后商品价值590,590-500=90(剩余价值)

剥削程度90/90=100%,也就是剩余价值率(剥削率)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价值的,剩余劳动力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量计算公式:m=(m/v)xv

第四节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无产阶级争取缩短劳动日的斗争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办法,不外乎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日总是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假定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要用6小时生产出来,劳动日为12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为6小时。

剩余价值率=6/6=100%

若劳动日延长至15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为9小时

剩余价值率=9/6=150%

在必要劳动时间为已知的条件下,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随劳动日绝对延长而提高,这种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为绝对剩余价值。

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也是绝对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日无论如何也不会缩短到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等的程度,否则就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也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

但劳动日的延长是存在最高界限限制的,即会遇到工人生理因素和道德社会因素,只不过这个界限存在伸缩性,且资本家不在乎。

第五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降低劳动力价值,最根本的是提高这些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生产部门中的个别企业先提高技术,使得自己能生产出更多商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但超额剩余价值对于个别企业来说是暂时现象,其他企业也会逐步采用新技术。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会促使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技术,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而实现的。

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作用,不意味着技术迅速进步下,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就失去了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

第六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

三个发展阶段:简单协作、手工制造业、机器大工业

协作:许多人同时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或者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组织地共同地进行劳动。

简单协作:劳动者共同参加某一生产过程,但彼此间没有分工

复杂协作:劳动者在共同劳动时彼此间有固定的分工。

最初,资本家就是通过简单协作这种形式,把工人组织起来生产剩余价值。

简单协作比分散个体生产的优越性:

1、抵消各个劳动者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别,提供社会平均的劳动力

2、节省生产资料上的开支

3、许多人一起协同劳动,并不等于个人劳动的简单总合

4、提高劳动效率

5、相互配合相互帮助

手工制造业:在劳动过程中实行了分工。按两种方式生产:

1)把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个工场中,共同生产一种商品

2)同一行业手工业者组织在一个工场中,使他们在互相衔接的不同工序上分别进行操作

手工制造业给工人带来的后果

1)生理上的损害

2)精神上的损害

3)劳动等级制度造成工人分化

4)工人只会进行一种局部操作,更加无法摆脱资本家奴役

一切发展了的机器,都是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的:

1)发动机 2)传动装置 3)工具机(工作机)

机器与手工工具最根本的区别:机器在使用上不受劳动者的技巧和生理器官的限制

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际就是减少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在资本主义企业里又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支出的节省

机器大工业实现了工人对资本的形式上的隶属,变为实际上的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