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均衡的条件,长期均衡怎么形成的

  长期均衡的条件 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即行业,它提供了整个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所以不存在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也无行业需求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这些与完全竞争条件下是不相同的。 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在短期内,完全垄断厂商虽然可以实现均衡,但由于不能调整生产规模,在短期均衡时可能会有亏损。但在长期中,完全垄断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改变生产规模,从技术、管理等

  长期均衡的条件

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即行业,它提供了整个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所以不存在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也无行业需求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这些与完全竞争条件下是不相同的。 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在短期内,完全垄断厂商虽然可以实现均衡,但由于不能调整生产规模,在短期均衡时可能会有亏损。但在长期中,完全垄断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改变生产规模,从技术、管理等方面取得规模经济,所以厂商总会使自己获得超额利润。加之完全垄断行业在长期内也不可能有其他厂商加入,厂商的超额利润应该是可以长期保持的。如果一个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经营中总收益不能弥补其经济成本,那么,除非政府给予长期补贴,否则其势必会推出此行业。完全垄断行业的长期均衡是以拥有超额利润为特征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MR=LMC=SMC 其中:MR:边际收益;LMC:长期边际成本;SMC:短期边际成本。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某一行业只有一家公司供应产品或服务。 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即行业,它提供了整个行业所需要的

长期均衡怎么形成的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放开三胎生育,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揭晓之后、国家针对普查中发现的问题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其标志着我国人口战略已开始由“抑制发展”向“适度发展”、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意义非常重大。 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要性,是由我们所处发展阶段和现实人口形势决定的:第一,尽管人口规模仍然是决定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因素,但我们人口大国的地位早已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口规模已不再是影响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因素。第二,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已达到了新的历史起点,经济增长受人口红利影响已显著减弱,而主要取决于人口素质和资本投入。第三,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最突出的人口问题。半个多世纪的计划生育——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人口发展的原发动力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发生人口规模过度膨胀危机的可能性已基本消除,但发生人口发展过缓、规模萎缩的可能性却在不断增大。立足新起点、审视新形势,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既可避免人口发展过快或过缓的危机,也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均衡稳定供给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成为我们今后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 正确认识人口发展中的问题与成因 山东素有全国人口“晴雨表”的称谓,人口问题可以通过山东来看全国。 当前人口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最为突出的:一是“少子化”趋势明显。抑制新生人口过快增长曾是我们为防止人口过度膨胀危机的主要政策取向,低生育率一度成为常态。2015年放开二胎生育以后,新生人口虽有短暂回升,但很快又呈现出持续减少态势。从山东的情况看,二胎生育放开伊始,累积了几十年的二孩生育意愿在2016和2017两年中得到了集中释放,新生婴儿由2015年的124万人猛增到了177万人和175万人,分别比2015年增加了42.7%和41.1%,按照其“六人普”资料和生育模式推算(下同)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一度达到了2.40和2.43.但随着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对刺激生育突发效应的弱化,新生人口又陡一直把防止人口过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的惯性思维,工作中很难摆脱“宁慢勿快”思想的影响。2015年放开的二胎生育,客观上也是沿袭了抑制生育、控制人口的传统思维。人口正常更替的起码要求,是平均一对夫妇至少生育两个孩子。放开2胎是最多可以生育2胎,而并不是平均生育2胎。这里且不说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仅考虑不少妇女不能生、不想生的因素,人口代谢失衡、结构恶化就在所难免。这一点,从我们曾一度把1.8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生育率就可以看出,其所体现的仍然是抑制生育的思维模式。二是建国后“两个30年”不均衡生育的矛盾积累。建国后至2009年,我国的婴儿生育可划分为高峰期和低谷期两个不同的30年,正是这两个不同的30年,推动了当前我国人口形势的形成。从山东情况看,1950—1979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166万人;1980—2009年,平均每年出生113万人,后30年比前30年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按照国际标准,1950—1979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已于2015年前后开始越过65岁界限,进入了老龄化计算范围;而1980—2009年出生的人口,则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口。这样,就势必形成一种头重脚轻的“倒锥台”人口结构,人口的快速老化已不可逆转。同时,1980年后出生人口的急剧减少,也直接影响了本世纪前半期的育龄妇女数量,“少子化”现象短期内很难转圜。三是对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认识不足。长期的计划生育——特别是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人们的生育由无意识的盲目行为快速转变为有意识的自主行为,生育观念也由传统的多子多福转向了优生优育,加上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保障水平的迅速提高,无后为大、养儿防老思想也日趋淡化。2015年底,全省1971至1995年出生——亦即20至45岁的育龄妇女约为1790万人,除去已生育两孩以上的,放开二胎生育后,尚有约700万以上的育龄妇女可以生育二胎。而实际情况则是:2016和2017两年,在两孩生育以外属于历史补偿性生育的仅占可生育人数的8.5%左右,90%以上的育龄妇女主动放弃了二胎生育。这一现象说明,人们对生育二孩的愿望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强烈。四是对新形势下人口发展态势的认知与研判不尽到位。一直以来,人们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并不统一,有人仅从缓解就业和资源环境压力方面去考虑问题,而有人则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着正面的积极意义。正是受这些认识的影响,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发展态势,我们仍把着力点放在了防范人口的过快增长上。对放开二孩生育的作用估计过高,也反应了我们对人口发展态势的判断和把握不够精准,甚至有人还曾担心放开二孩生育会引起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其实,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命题以后,各地对二孩生育的限制就已经有所松动:2014和2015两年,按山东“六人普”资料和生育模式推算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已分别由2013年的1.38提高到了1.78和1.6.已接近或达到了放开二孩生育的正常水平。这说明,放开二孩生育的主要作用是确认了二孩生育的合法性,而对刺激生育的作用并没有预想的那样大。五是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也是推动人口结构老化的因素之一。山东的情况是,人均期望寿命从1982年的69.2岁已经提高到了2019年的78.9岁,平均每4年便可提高1岁以上。人均期望寿命的大幅延长,势必增大老龄人口的所占比重,这也是之所以有人会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体现的主要原因。按照上述模型预测,与2020年相比,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山东的老龄化率将由15.1%提高到20.9%、27.7%和29.8%,分别比2020年增加5.8、12.6和14.7个百分点。其中,因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分别增加0.7、2.4和4.6个百分点;因“少子化”增加5.1、10.2和10.1个百分点。这就是说,在今后几十年中,推动人口结构老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少子化”,但人均期望寿命延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长期均衡的条件,长期均衡怎么形成的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