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三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文|殷盛琳 编辑|王珊瑚老师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当时河南一位女教师遭受网课“爆破”,猝死在家的新闻出来大概不到一周,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的老师就找到我,他们想做关于教师网课直播安全的课程,分了

摘要:

去年,河南女教师遭受网课“爆破”去世后,智慧中小学APP上线了《教师直播教学安全》课程,从技术、司法、心理三个维度,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相关培训。“普法达人”罗翔、上海实验学校陈兴治都参与了课程。

其中,中科院心理所教授陈祉妍负责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她解读了“爆破”者的心理逻辑,以及教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该如何维持情绪的稳定。课程在微博上引起了许多讨论,有修读过课程的老师留言,说自己第一次意识到,教师这个身份不该成为枷锁,也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如今,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网课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但回到线下课堂,师生之间如何重建连接成为新的难题。曾经体面、权威、掌控课堂的老师们正面对着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

2023年初,中科院主导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出版,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的抑郁表现,聚焦到乡村中小学生,这个数据高达25.2%。面对“内卷”的升学压力,存在过度焦虑的青少年占比达到25.7%。

陈祉妍说,无论是教师群体还是学生们,都急需更广泛、专业的心理健康素养,但现状是,专业的心理教师仍然稀缺,心理辅导与咨询资源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她从两年前开始在B站、微博等平台开始做公益直播,希望通过新媒体消弭一些鸿沟与差距。

以下是陈祉妍的讲述,部分内容引自其社交平台,已获授权。

文|殷盛琳

编辑|王珊瑚

老师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当时河南一位女教师遭受网课“爆破”,猝死在家的新闻出来大概不到一周,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的老师就找到我,他们想做关于教师网课直播安全的课程,分了法律、心理还有技术层面,希望给教师提供一些支持。

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还有网课“爆破”这种现象。我也是看到新闻,后面才去了解了事件细节。其实当事人老师最开始是懵的,她不知道“爆破”是什么情况,会慌乱,这都是很正常的反应。面对突然的网课侵入者,她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处理,技术方面也有一些困难。所以后来的系列课程里,也有专门的技术培训。我觉得这部分很重要,如果当时那位老师能知道怎么应对,可能后来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

遭遇“爆破”之后,许多老师情绪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恢复,可能会在回溯整个过程时,陷入长时间的负面情绪,觉得是自己的错。我的课程主要是针对这种现象,为老师提供心理层面的“武器装备”,让他们更好地面对课堂“实战”。

网课三年,教师睡眠质量比医护还低 心理健康素养普遍不达标

陈祉妍的授课截图

如果遇到网课“爆破”,老师可以不做出回应,控制自己的情绪。爆破者之所以播放一些骚扰性的音乐,说出侮辱性的语言,目的是为了扰乱课堂,让大家产生情绪波动。对于这种攻击者来说,老师的愤怒或者情绪失控会给他们带来满足,是一种互动。教师保持冷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良好示范。

当遇到一些强烈的过激反应,自己无法有效调整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寻求外部帮助,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支持系统,包括心理层面的支持。如果在学校里接受持续的咨询不方便的话,也可以寻求一些校外心理门诊的帮助,千万不要回避问题和矛盾,那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另外,我会明确告诉老师们,他人如何看待你并不能由你决定。同时,并不是说,你遭遇了网课侵入或者被学生投诉,就意味着你是一个坏的老师。这里面有很多影响因素,家庭、外部社会,或者学生那段时间情绪不佳,侵入者的行为有他具体的情境。

老师们可以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就是会被一些学生讨厌,不要简单地怪罪自己。恕我直言,老师这个职业是很容易高估自己的,大部分情况下听到的也是赞扬或者同意的声音,不太容易听到批评。

我是北师大本科毕业的,后来到北大心理系读研,毕业后,我主要是在心理所讲研究生的课程。正式成为老师的时候我28岁,那会儿讲课感觉也有压力,比如我讲过一门犯罪心理学的课程,当时资料和素材是非常少的,我备课难度很大,只能自己综合各个方面去检索。当时我也非常在乎学生的评价,尽力做好一门课程的筹备,把课讲好,但有时候时间有限,它可能并不能达到完美,或者更理想的呈现,现在我会学着适当理解自己。

网课三年,教师睡眠质量比医护还低 心理健康素养普遍不达标

2022年12月19日,杭州,一位数学老师正在用班级里的电脑为学生们上网课。图片来源:浙江日报

教师的睡眠质量是最低的

在整个教师的师范教育里,心理学相关的培训是不够的。我自己是北师大心理系毕业,应该算是师范院校里很好的学校,我的同学们很多是做心理教师的。但我明确知道,按照当时的培养,我们本科毕业出来,虽然有教育实习和精神病院的见习,但仍然不具备足够的识别学生各种心理异常、有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技能。但在这个时代,老师们不止是在教书,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的心理问题。

在本次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对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调查,其中一道题目是一段关于抑郁症症状的典型描述,答卷者需要判断描述中的人是否有心理疾病,是什么样的病(选择题)。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不到16%,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30%。这个数据有点超乎我的预料。

另外,在我们对教师群体过去的调查中能发现,教师群体的工作倦怠是比较严重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助人类型的职业,许多人抱着美好的理想进入这个工作,但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储备不足,没办法度过沮丧期。教龄2~5年的职业倦怠最强烈,老教师可能已经找到了相对比较好的平衡方式,应对困难的年轻人可能就主动离开了教师这个职业,这个阶段正处在中间。

我们之前在科协的支持下做过多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调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科研人员还有理科教师这五类。结果发现教师的睡眠质量是所有科技工作者里最低的,比医护、做科研的还要低。

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使用。这不仅对孩子们是个挑战,对老师来说更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变得更加不可控,也蔓延得更长。除了一些突发事件,老师可能半夜三更还要处理工作,催收作业,回复家长信息等等,很容易把事情带回家继续操心,导致非常疲惫。如果碰上这老师还兼顾班主任,那睡眠更成问题了。

为了帮助教师群体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我们正在写一本书,是关于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速查和解决方案。老师们平时很容易看到表面上学生的行为偏离,比如扰乱课堂,不做作业,从来不回答问题,但现象背后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学生从不爱和老师讲话,他可能是适应困难,也可能是选择性缄默,有的则是对老师的一种对抗,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可能得学习怎么区分其中的差别。

许多学生被情绪困扰,有的是抑郁症,有的是多动症,还有短期性的生活压力导致的应激反应,老师得有个初步的判断。通常学科教师不具备心理咨询能力,那可能需要调动学校的心理咨询资源,向外寻求支持。我们会特别提醒老师,他们不可能全面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老师只有有限责任,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和社会。

我们也在筹备做一个教师支持平台,但我内心很矛盾,因为老师们已经太忙了。我看到最近有个热帖,说很多人在智慧教育平台用倍速、开静音刷视频,可能很多培训对教师来说是负累,他们需要歇一会儿。

网课三年,教师睡眠质量比医护还低 心理健康素养普遍不达标

2022年9月16日,成都,一位老师准备网课资料。 图/IC photo

线下课堂,师生如何重新建立连接

在网课爆破的现象里,教师之外的另一个主角,是“无助”的青少年群体。在那堂心理课上没有讲到的部分是,我觉得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更丰富的渠道,来向老师们表达一些意见。当他的沟通渠道无助的时候,可能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去宣泄。在情绪激化之前,可以多一些方式去化解误会或者及早疏导。

一个老师面对班级里那么多学生,可能会有偏爱,容易将学生分级,这本身对老师来说可能并不觉得是很大的问题,但学生并不这样认为。这个世界变化很快,学生的想法有时候和我们成年人预判的并不完全一样。师生关系也在变化,以前老师是受尊敬的、更有威严的,但是今天的青少年可能更偏向于平等,他可能就跟老师说话挺没大没小。老师可以先去学习理解这种变化,然后再思考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在今天这样一个不那么权威、像朋友一样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如何管理课堂,让学生遵从规定。

现在网课结束,大家重新回到线下的课堂里面,师生之间怎么重新建立连接是个新问题。学生们已经适应了每天跟电子产品打交道,疫情期间他们对这些东西有大量的自主权,现在不行了,要到学校去,要坐在教室里老老实实听讲,这里面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需要学校多做一些引导,让孩子们把手机还给家长。智能手机成瘾展现出来的都是家庭监管的不足。这背后可能原因复杂,家长工作太忙,或者家长要异地打工,不在孩子身边。

本次蓝皮书上的数据显示,青少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很高,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风险也要高于城市。我们最近十几年都在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包括家庭、学校、社区、个人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我们在蓝皮书里比较强调的是睡眠的缺乏,这10年来,青少年的睡眠缺乏是越来越严重的。除了学业压力,手机和智能平板等设备的使用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孩子们可以忘记困倦,一直一直看下去。

当然,内卷的社会评价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到青少年身上。这种焦虑首先会传递给父母,然后父母就会给孩子加压,也会传递给孩子一些对未来的预期。

我们本次蓝皮书还关注到,生活意义感对抑郁的影响比重是越来越大的,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自己是不是快乐。青少年阶段,年级越高,抑郁检出率越高,高中初中比小学严重,到了成年阶段,18~24岁这个年龄段是最严重的,35岁往上的抑郁风险就很低了。

高中或者刚成年这个阶段,是尤其需要重视的。年轻人可能面临毕业升学压力。工作不确定,也缺乏稳定的婚姻家庭支持,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我希望青少年及其家庭可以及早寻求专业的支持,而不是等到患有抑郁症了,甚至面临自杀风险时,才重视这个问题,家长们也需要多对孩子们有点关注。如果孩子长时间闷闷不乐,可能状态是有些问题的,评判他是否异常,还有一个标准是是否特别容易发火,很多青少年阶段的抑郁症状不一定是成天哭,而是非常容易暴躁,发火也是一种抑郁症状。另外要关注孩子们的人际交往,在学校或者社区里有没有好朋友,那是他们很重要的支持性来源。

像之前胡鑫宇的事件,我知道身边很多心理学的同行综合前面媒体报道出来的信息后,都会认为他有高自杀风险,但那段时间,阴谋论普遍存在,没人相信他有可能自杀。我很触动,这种全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素养偏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换句话说,如果缺乏对自杀风险的认识,可能就会错失挽救孩子的机会。前一年还有一个高中生自杀的新闻,我看到会觉得非常遗憾,因为那个孩子把自己的饭卡交给了同寝室的舍长,说让他交给自己的家人,这是非常典型的自杀迹象。

如果有人能在那个时间段,意识到这个风险,比如心理老师参与进来,提供支持和陪伴的话,可能那个孩子不会面临悲剧。他只是手机被偷了而已,这种应激是可以过去的,他还有那么漫长的人生可走。

2021年的时候,教育部就发布过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心理健康专职老师的配备,但就实际情况来说,心理健康资源还是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平衡。像北京这样的地方,执行的比较好,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心理教师是比较缺乏的,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网课三年,教师睡眠质量比医护还低 心理健康素养普遍不达标

2022年9月1日,重庆科学城南开小学,老师进行心理课教育。 图/澎湃影像

2020年开始,我开始在B站做一些科普性质的公益直播,为大家提供心理学的经验。直播的时候我会实时解答一些问题,后来发现即时问题很难把背景介绍清楚,就改成了“树洞”的形式,放一个二维码,通过扫码进入问卷,填写完整的问题。

很多人找到我,大体上的范围是中学生到30岁出头的年轻人。通过这个契机,我也开始观察当下的年轻人们都在被什么样的具体问题困扰,通过最近的几期树洞视频标题你就能有个大致的轮廓:“致考研er:端水大师如何端好学习和社交这两碗水?”“事业不顺,有想法没行动?别让精神内耗毁了你”“春节相亲:既担心对方条件不好又担心对方条件好”“家里人觉得养育我不划算,我是否应该怨恨他们?”

之前我们是一周直播一次,这段时间大概是两周一次,也会持续发布视频内容,希望能够利用互联网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三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三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