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投资个人信托公司(p2p投资个人信托公司有哪些)

讲道理的说,买信托,看信托公司的实力很重要,也要看这个公司是不是够聪明,够醒目

最近雪松信托的事上了热搜,这个行业,也只有在爆雷的时候,才能引起一些关注。

我想说的是,全国一共只有68家信托公司,牌照的含金量,和监管力度毋庸置疑。

但这68家公司,彼此之间的确存在差距。一家有问题,不代表整个行业有问题。

从雪松这件事,可以引出几个信托行业的关键词。

第一个是“压降”

关于信托行业的文章,言必称“压降”;似乎不提这个词,都不配说自己了解信托。

但所谓的压降,并不是才有的事。

2017年4季度末,是信托资产规模的最高点,26.25万亿元。

2019年4季度末,是21.61万亿。

到了2020年4季度末,这个数字是20.49万亿。

2021年,在“两压一降”政策背景下,每月新增融资类信托规模自2020年10月起快速回落后,2021年以来总体保持低位水平,当年每月新增融资类信托规模平均值为885.43亿元、占当月新增规模比重平均值为13.97%,较上年平均值分别下降959.22亿元、20.1个百分点。

这么多年,监管从未迟到,更不会缺席。

四处爆雷?那是P2P!信托的水没你想的那么深

近一年来,监管的核心就是9个字:去通道、治乱象、防风险

我不会讲大道理,从投资人的角度讲,本息如期兑付就可以了。监管的意义也在于此。

但有些小的理财公司、中介,把信托这个领域描绘得非常不堪,可以理解为别有用心。

把水搅浑,才有鱼可捞。抹黑大公司,小公司才有活路。

第二个是“通道”

监管要求“压降”,到底压降掉了什么?

写满屏幕的数字看着太累,咱们只说说2020年。

相对2019年,2020年压降的信托资产规模为21.61-20.49=1.21万亿。

这个1.21万亿的来由是,1.56+0.97-1.32=1.21

其中通道类信托业务规模全年压降1.56万亿,融资类信托全年压降0.97万亿;

信托行业投资类资金则增长了1.32万亿元。

通道类的信托产品尽量不碰,和压降一样,通道类信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什么是通道类信托?简单说就是,资金端和资产端都由信托公司A(或某银行)主导发起,受托人(信托公司B)只扮演通道角色,只承担执行职责,不承担主动管理职责。

所谓的影子银行、表外资产,都来自于此。

爆雷,很多就是通道类信托产品惹的祸。

像前几年的ZC信托的几十亿元矿产,JL信托十亿元信托贷款、XM信托的银信项目,包括XS,都是通道类业务,后文中也会再提及。

但那些一直实实在在做主动管理、做压降的信托公司,和信托产品,只能跟着一起挨骂。

像不像我们参加军训时,个别同学表现不好,全班同学一起跑圈?

另外一块被压降的融资类信托,指的是信托公司把资金借给需求方,双方产生债权关系。

而规模得到大幅提升的投资类信托,指的是把资金投出去,双方产生股权关系。

然而,投资类信托规模提升,只能说它符合监管要求的方向,并不等于它就是100%靠谱。反过来说,融资类信托也没违法。

投资理财没有100%靠谱的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譬如明股实债,这词相信大家不陌生——名为股权,实际上是信托公司从融资方获取的债权。

它指的是信托公司借钱给某公司,名义上是购买该公司股权,但实际上双方协议约定:未来的某一天,该公司需要溢价回购自己的股份,溢价的这部分就是投资的收益率。

明股实债的风险之处在于协议设计,一般明股实债的债权会得到法院的支持。但假设协议设计不合理,法院可能会认定信托资金的股权投资性质,对于投资人来说,就意味着投资损失。

曾经XH信托某产品的交易结构,就被设计成股权款+资本公积金的形式,并在实际中参与了公司管理,做成了不伦不类的明股实债模式,结果最终被法院认定为股权投资者。自己变成股东没什么,投资人就惨了,合同期满,自己的资金短时间是回不来的。

第三个是“投向”

接着说一下投资类信托的投向,主要分5个领域,按资金占比排序是工商企业(30.41%)、基础产业(15.13%)、房地产业(13.97%)、证券市场(13.87%)、金融机构(12.17%)。

实话讲,现在投房地产,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地产就不怎么稳。大趋势大家都明白。

这里说说ZR信托。我所在的DT财富和ZR信托是同属一个集团的子公司。ZR信托的风控能力、主动管理能力很强,但它有多少产品和我公司没关系,DT自己的风控很过硬,对国内外经济、产业与企业发展的把握能力更是出类拔萃,从来都只做ZR两三款产品,10年来利利索索,到期兑付,有口皆碑。

DT销售的ZR产品,主要是以工商企业为主,从不涉及房地产。包括整个ZR信托,当年在信托行业是第一个进军地产板块的,但也是第一个离开地产的信托公司。

讲道理的说,买信托,看信托公司的实力很重要,也要看这个公司是不是够聪明,够醒目。如果不会选,就去找有能力帮你做好风控、选对产品的公司,譬如DT财富。这一点不是自吹自擂,而是逻辑。

最近雪松信托的话题被提起很多,每次信托业引起外界热议,一般都是爆雷的时候。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般情况下,赚钱的人不会告诉你,自己的获益,亏钱的人声音大一些。

继续说几个坑。

一个是自融,也就是给关联方融资。其实信托没有自融这种说法,只是说起来比较方便。

自融两个方式,一是给深度关联方,可以理解成给好朋友融资;

二是给自己体系内融资,也就是给自己家融资,所以说自融的本质还是通道类业务。

信托公司是受国家监管的持牌金融机构,这些方式并不是违法行为,但它容易产生很强的道德风险。

譬如大家都知道的SC信托和AX信托,SC信托某系列产品的投资范围,是某公司持有的AX信托股票收益权。但2018年业绩大幅亏损,该系列产品全部展期。

某公司和AX信托实际上是交叉持股关系,AX缺钱,就通过自家兄弟去找SC借钱,这是非常清楚的自融。搞笑一点的说,SC信托被AX信托拖下了水。即便其中没有什么利益纠葛,那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风控不太到位呢?

另一个是集中大量融资,譬如TH地产,还有武汉JH,都是一下能拉进来十几家信托公司,涉及几十亿资金。

这有点像个人之间的借钱,如果一个人已经把朋友圈借了个遍,那你借给他恐怕也会大概率有去无回。

再说说风险项目和不良率。

咱不是做行业研究的,直接说数据吧,先说不良项目规模,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信托行业风险项目规模已超6000亿。

四处爆雷?那是P2P!信托的水没你想的那么深

同样的,信托项目的不良率也从2017年的0.8%上升到了2019年的2.57%。

这数据走向,和咱们开头说的监管/压降,有些背道而驰?

其实逻辑也很简单:由于监管排查的力度和频率提升,业内之前埋的雷得到了充分暴露,并不是增量风险的加速上升。

牛鬼蛇神都跳出来,江湖也就平静了。

另外不良率这种事也符合二八法则。

2019年,包括AX信托、HC信托、ZL信托等6家信托公司的固有资产不良率超过了20%,其中排名第一的达到了80+%。

另有8家信托公司在10%至20%之间;

另有29家信托公司在0%至10%之间,只有21家信托公司该项指标为零。

看了上面这些数据,是不是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呢?

其实没什么可怕的,看看不良资产规模。

只有11家信托公司的不良资产规模超过了10亿元,另有10家信托公司的不良资产规模不到1亿元。

作为投资人,尽量不买这11家公司产品就行了。

至于1亿的不良资产,即使买到了问题也不会太大,信托公司要是兑付1亿都有问题,还不如就别干了。

总结一下: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自己别吓唬自己,和投资人有关系的就是看清楚公司的背景、实力,了解清楚兑付情况和收益率,也就可以了。现在监管对信托资金投向非常关注,管理也非常严格。

如果您不想费脑子,信托仍然是当前最值得购买的理财产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好;但请在购买前确认清楚相关产品的属性,一直都有少数人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叫作“信托”。

如果不知道买什么,可以把钱交给靠谱的机构去打理,把时间留给你心爱的人。

在某乎看过太多人问类似问题,我有100/200/300万,请问如何投资才靠谱/买信托靠谱么?——其实,答案都在自己心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p2p投资个人信托公司(p2p投资个人信托公司有哪些)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