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高致远经济的本质是供需关系,而供给与需求是相对应的。按照经济学理论,需求可以创造供给,供给也可以创造需求,扩大了供给和需求,也就创造了社会财富。但是,如果经济发展要想健康、积极、可持续,必须保证供给和需求是真实的、有益的、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因此,无论是发展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无论是提供产品还是服务,满足的都应该是真实、有益的需求,产业发展应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健

高致远

经济的本质是供需关系,而供给与需求是相对应的。按照经济学理论,需求可以创造供给,供给也可以创造需求,扩大了供给和需求,也就创造了社会财富。但是,如果经济发展要想健康、积极、可持续,必须保证供给和需求是真实的、有益的、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因此,无论是发展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无论是提供产品还是服务,满足的都应该是真实、有益的需求,产业发展应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近年来,校外培训市场尤其是学科类校外培训急速发展,K-12市场规模一度达到万亿级。早在2016年,参加中小学校外辅导的学生规模便已超过1.31亿人次,从业人员规模达700万至850万人,最近几年更是愈演愈烈。随着资本的卷入,校外培训愈加偏离教育轨道,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校外培训“野蛮生长”,破坏教育生态双减”前,我国K-12市场规模近万亿,总量数十万家,已超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校外培训机构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帝国”,与学校教育分庭抗礼,严重影响了教育生态。二是市场无序竞争,“劣币驱逐良币”。“双减”前,校外培训入行门槛很低,培训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很多机构而言,培训只是短期行为,“挣钱”才是最终的目标。培训机构无证经营、质量低下、机构倒闭、卷款跑路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制造焦虑,形成“剧场效应”。资本卷入之后,校外培训市场一度热火朝天,资本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炒作贩卖焦虑。人为渲染和传播的“教育焦虑”形成“剧场效应”,使得更多家长被裹挟其中,只能被迫买单。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市场,情况大为好转。

近期,中央有关会议提出“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收缩性政策是指具有收缩效应的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带来需求收缩、供给收缩、降低社会预期的政策。典型的收缩性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收缩性货币政策等,它们通过增加税收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削减货币供应等手段抑制社会总需求、减少社会总供给,从而实现政策目标。“双减”政策大力整治校外培训乱象、限制机构发展、规范培训行为,一大批校外培训机构关门,教育培训行业市值大幅下跌。那么,“双减”针对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治理是收缩性政策吗?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过度校外培训满足的不是真实的教育需求,而是宣传和虚构营造出的需求。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校外培训供给无限膨胀,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名目繁杂。类似的课程内容被人为划分为基础班、提高班、创新班、精英班、“一对一”等等。表面上来看,消费者的选择变多了、需求被满足了,然而,这真的是学生和家长的真实需求吗?大量培训内容和产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生产者把它生产出来了,消费者发现这种产品有供给,并在商家的不断诱导和营销之下,出于担心落于人后的心理,才决定购买它。

过度校外培训背离教育初衷,满足的不是有益需求。古今中外,教育都是公益事业,而教育的公益性与资本的逐利性之间存在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什么是好的教育?对家庭而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孩子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对社会而言,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资本和校外培训机构而言,则是卖课程、搞营销,实现利益最大化。“双减”前,校外培训市场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资本出于逐利考量,将“学的多”等同于“学的好”,将“参加课外培训”宣传为“能取得好成绩、获得好未来”,异化了“好教育”的定义,带来的是过度培训、过度营销、恶性竞争。一段时期以来,“出了校门就进课外辅导班”“校-家-校外培训机构三点一线”是不少中小学生的常态,这不仅人为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过度校外培训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外部性随着资本卷入,过度校外培训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对家庭而言,过度培训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加大家庭经济压力,影响群众生活水准。对学校而言,规模庞大的校外培训机构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再造了另一套教育体系,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对社会而言,过度培训散播教育焦虑、加剧社会内卷、妨碍教育公平。从产业结构角度说,庞大的教育培训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创造真正的价值,而是满足虚幻的、内卷的、无益的需求。有调查显示,超半数的中国家庭教育支出高于家庭收入的20%,在年收入超过50万的家庭中,接近70%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超过20%,其中47.6%的家庭超过了30%,高昂的培训支出不仅直接加剧了家庭经济压力,还会挤占居民其他消费,不利于扩大内需。不仅如此,高昂培训支出还可能导致群众不敢生、生不起,影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总之,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即:满足真实需求、满足有益需求、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按照上述标准,校外培训产业存在营造虚幻需求、满足无益需求、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外部性等突出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双减”政策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生育养育、关系到共同富裕,满足的是整体利益需求、全局目标需求、长远战略需求、孩子一生健康成长需求、民族复兴持续动力需求。虽然这项政策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但它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是一项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政策,而不是一项“收缩性政策”。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原文刊载于中国经济导报,网络版有删改。)

关键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文档下载: PDF DOC TXT